青奥会期间基于δ13C观测的大气CO2来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徐家平 李旭辉 肖薇 次仁旺姆 温学发 刘寿东 杜雪婷 曹畅 |
| |
作者单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西藏林芝市气象局, 林芝 8600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实验室, 北京 1001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5141,41505005,41575147);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PCSIRT);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KYLX_0848);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1508320288) |
| |
摘 要: | 开展城市冠层大气CO_2及其δ~(13)C的观测有助于解析自然源与人为源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于南京青奥会期间开展了大气CO_2及其δ~(13)C高频原位观测,在小时尺度至日尺度上对比了有无临时排放管制期间大气CO_2及其δ~(13)C的差异.研究发现,短期减排对降低区域尺度大气CO_2浓度有明显的短期效应(21×10-6),在整个青奥会临时管控期间长三角地区实际削减燃煤排放5%.本研究进一步采用Miller-Tans方法确定了长三角地区的CO_2排放源同位素组分;基于文献调查,提供了长三角地区主要人为源和自然源的δ~(13)C信息;量化了长三角夏季CO_2地表净通量、植被通量及人为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水泥工业过程排放是长三角地区夏季大气δ~(13)C富集的主要人为原因(2.36‰).夏季长三角地区植被作用可以抵消23%~39%的人为CO_2排放.本文旨在通过采用自上而下的观测数据与传统IPCC的排放源清单相结合的方案,为城市区域碳源解析提供新的拆分方案.
|
关 键 词: | 城市大气CO2 高频原位观测 稳定同位素δ13 C 青奥会 长三角 |
收稿时间: | 2016-05-07 |
修稿时间: | 2016-07-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