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演化特征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闫茜 黄晓军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
| |
作者单位: |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127;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陕西西安 710127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1971178 ) |
| |
摘 要: |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数衡量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并结合湿球黑球温度界定的高温热浪天数及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高温暴露风险模型,在县域尺度上揭示1964~2021年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归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累积高温热浪指数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近60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增加了96.2%,空间分布格局为“一低三高”,即西部地区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游及下游核心地带高。人口高温暴露风险集聚模式主要呈现整体集聚化,局部以高暴露风险区县集聚和低暴露风险区县集聚为主的空间特征。(3)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变化起关键作用,且在2000年后,气候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贡献率由50%左右增至80%左右。从区域尺度上看,人口因子、气候因子分别对下游地区、中游地区高温暴露风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
|
关 键 词: | 高温 人口暴露风险 高温热浪指数 湿球黑球温度 长江经济带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