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区宇波 曾立民 |
| |
作者单位: |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8;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北京 1008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AA06A308) |
| |
摘 要: | 利用2006年7月广州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数谱分布与化学组成的观测数据与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观测期间,广州气团来源可分成来自远海、近海、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4种类型。细颗粒物总数浓度水平在4种类型中基本相当。当气团来自远海时,二次转化影响较小,PM2.5质量浓度较低,颗粒物数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老化爱根核模态新鲜爱根核模态度积聚模态;受到海洋气团的影响,Cl-在PM2.5中比例为4种类型中最大。气团来自近海时,颗粒物二次生成与老化现象突出,数谱峰值出现在积聚模态,而其他类型出现在爱根核模态;SO2-4、OC与NO-3之和在PM2.5中的比例大于50%,为4种类型中最高。气团来自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时,细颗粒物受陆地传输老化气团和本地来源影响均较明显。来自北面陆地时,250 nm以上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升高,是PM2.5平均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直接原因之一。
|
关 键 词: | 细颗粒物 数谱分布 化学组成 气团后向轨迹 |
收稿时间: | 2013-07-11 |
修稿时间: | 2013-07-2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