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吡唑醚菌酯对不同阶段斑马鱼的毒性效应评价
引用本文:李祥英, 李志鸿, 张宏涛, 谭建仪, 孙国萍. 吡唑醚菌酯对不同阶段斑马鱼的毒性效应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 12(4): 234-241.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70531003
作者姓名:李祥英  李志鸿  张宏涛  谭建仪  孙国萍
作者单位:佛山市环境健康与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佛山 528000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30302002)
摘    要: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对鱼类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测试生物,测定了其对斑马鱼胚胎、仔鱼(孵化3 d和孵化12 d)和成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胚胎和仔鱼(孵化3 d)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胚胎、仔鱼(孵化3 d)、仔鱼(孵化12 d)和成鱼的96 h-LC50分别为0.0578(0.0540~0.0631)、0.0299(0.0282~0.0320)、0.0330(0.0310~0.0350)和0.0756(0.0692~0.0862) mg·L-1,其毒性大小依次为仔鱼(孵化3 d) > 仔鱼(孵化12 d) > 胚胎 > 成鱼。与对照组相比,吡唑醚菌酯0.101 mg·L-1处理,可对斑马鱼胚胎24 h自主运动产生显著抑制作用;0.0609、0.0777和0.101 mg·L-1处理,可对斑马鱼胚胎48 h心跳速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0.0609和0.0777 mg·L-1处理,可对斑马鱼胚胎96 h孵化仔鱼体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在供试浓度下吡唑醚菌酯暴露96 h后,均可对斑马鱼仔鱼(孵化3 d)体重和体长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对斑马鱼仔鱼(孵化3 d)心跳未产生明显影响。在高浓度下,吡唑醚菌酯可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畸形,主要包括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等;而对仔鱼(孵化3 d)未观察到明显的致畸效应。

关 键 词:吡唑醚菌酯   斑马鱼   胚胎   仔鱼   毒性
收稿时间:2017-05-31
修稿时间:2017-08-07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