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诱导下污泥造粒潜能变化及微生物富集特征 |
| |
作者姓名: | 谢晴帆 俞楠 张妮 谢周云 单珂欣 吴亦馨 唐力 夏静芬 杨国靖 |
| |
作者单位: |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宁波 315100;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宁波 315100;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5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21E080028);浙江省一流学科课题项目(CX2021045);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2021R420015);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
| |
摘 要: | 微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塑料(PET-M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塑料暴露试验研究PET-MPs对污泥造粒过程中系统潜能、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菌群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ET-MPs暴露显著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同时以蛋白质(PN)为主导的EPS含量上升会增强污泥表面疏水性,造粒速度和EPS分泌量与暴露粒径成正比,微塑料和EPS协同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然而微塑料持续暴露会导致系统除污性能恶化,250μm PET-MPs暴露下亚硝酸盐氮积累的负面影响最严重,浓度高达(5.08±0.24)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优势门;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鞘氨醇杆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杆菌科(Flavob...
|
关 键 词: | 微塑料(MPs) 污泥 造粒 系统潜能 微生物富集 |
收稿时间: | 2022-08-21 |
修稿时间: | 2022-10-1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