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赤水河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 |
作者姓名: | 王军 黄真理 李海英 蒋小明 李正飞 孟星亮 谢志才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8,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71495,31770460);科技部科技基础专项(2015FY110400-4);中科院先导专项(ZDRW-ZS-2017-3-2);原环境保护部多样性专项(2017HB2096001006);三峡集团公司项目"赤水河流域保护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关键技术研究"(Y64126) |
| |
摘 要: |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水系的健康状况虽颇受关注,但相关评价工作却较少。笔者结合现场调查(2016年)和历史数据(2007年),初步构建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健康评价体系,对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河段(上中下游)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标筛选结果显示:赤水河上游河段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包括6、2个核心参数,中游河段分别包括5、4个,下游包括3、2个核心参数。通过四分法将健康状态划分为4个等级:健康、亚健康、一般和不健康。从整体上看,赤水河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春季和秋季河流不同采样点健康状况有所差异,春季健康状况好于秋季。回归分析显示,BOD_5、COD_(Mn)以及NH~+_4-N是影响赤水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所构建的B-IBI评价指标较好地评估了赤水河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赤水河流域水体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
关 键 词: | 赤水河 大型无脊椎动物 健康评价 生物完整性指数 |
收稿时间: | 2018-06-30 |
修稿时间: | 2018-09-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