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动态跃迁及收敛趋势 |
| |
作者姓名: | 杨清可 王磊 朱高立 李颖 范业婷 王雅竹 |
| |
作者单位: | 1.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FGLB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225,42201317);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BK20200109) |
| |
摘 要: | 合理控制城市碳排放强度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重大.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得到2001~2020年城市碳排放量,测算碳排放强度,并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动态跃迁及收敛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2.79 t·万元-1降至2020年的0.88 t·万元-1,年均降幅5.94%.各大区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差距存在收敛特征.空间分布上,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高值区集中在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宁夏和陕西等地,南北地区差异拉大,中南部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降幅明显,高低集聚层次分明.②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的global Moran's I较高,均值为0.436,空间自相关性显著.碳排放强度以城市自身与邻域城市均未发生跃迁的类型为主,不同类型间时空跃迁的概率较低,凝聚度指数高达82.57%.跃迁类型的稳态较高,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存在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③城市碳排放强度的σ收敛不显著,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速度差异明显,全国的收敛速度为3.137%.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略低,分别仅有3.043%和3.050%.④条件β收敛速度有所加快.东部地区增幅最大,为3.772%;东北地区的收敛速度提升小,仅有0.098%;中部和西部的收敛速度增长处于中间水平,分别为0.486%和0.661%.人均GDP提升、人口空间集聚和外资引进带来低碳技术的变革、财政资金对R&D的投入倾斜促进了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
|
关 键 词: | 城市碳排放强度 时空演变 动态跃迁 空间收敛 |
收稿时间: | 2023-05-15 |
修稿时间: | 2023-07-07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