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70年治理历程及“十四五”展望 |
| |
引用本文: | 于紫萍, 许秋瑾, 魏健, 胡术刚, 李爱民, 谢显传, 宋永会. 淮河70年治理历程及“十四五”展望[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 10(5): 746-75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1 |
| |
作者姓名: | 于紫萍 许秋瑾 魏健 胡术刚 李爱民 谢显传 宋永会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2.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
| |
摘 要: |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水体污染事件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淮河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旱涝灾害频繁,主要遵循“蓄泄兼筹”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9—2005年)水质严重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淮河被列入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开展水污染的系统治理。相比20世纪90年代,目前淮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比降至12.2%,优良水质占比显著提升,但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存在水环境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严重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应通过强化污染源系统治理、推进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修复、提升流域调控管理能力等,持续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
关 键 词: | 淮河 旱涝 水污染 治理历程 展望 |
收稿时间: | 2020-02-10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