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及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 |
| |
引用本文: | 吕金霞, 蒋卫国, 王文杰, 荔琢, 陈征, 陈坤. 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及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 10(1): 1-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092 |
| |
作者姓名: | 吕金霞 蒋卫国 王文杰 荔琢 陈征 陈坤 |
| |
作者单位: | 1.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 |
| |
摘 要: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湿地严重受损,开展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监测对于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多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湿地类型受损状况,利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和不同阶段的湿地植被、水体和土壤湿度要素受损状况,构建了湿地受损遥感识别方法,综合湿地类型和湿地要素受损状况,分析湿地受损模式,并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新区湿地类型受损主要分为3个时期(1980s—2000年、2000—2009年、2009—2015年),期间湿地经历了从受损到恢复的过程,1980s—2015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增加了41.40 km 2;1984—2015年湿地要素均呈退化趋势,植被、水体和土壤显著退化的面积分别为364.66、221.28和253.94 km 2。在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湿地面积受损的主导因素不同,3个时期滨海新区湿地受损分别是植被、水体和植被占主要地位。
|
关 键 词: | 滨海湿地 受损识别 遥感 天津滨海新区 |
收稿时间: | 2019-05-30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