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
| |
作者姓名: | 赵海超 王圣瑞 焦立新 黄丹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1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118,U1202235);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5-005) |
| |
摘 要: | 为揭示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效应,对洱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N)在2354~6174mg/kg之间,空间分布呈湖区北部>南部>中部的趋势;w(TTN) (TTN为可交换态氮)在1158~2921mg/kg之间,占w(TN)的43%,其分布趋势与w(TN)相同;各形态TTN表现为SO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w为974~2515mg/kg)>WA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为91~210mg/kg)>S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w为38~198mg/kg)>IEF-N(离子交换态氮,w为66~130mg/kg),w(WAEF-N)和w(IEF-N)的分布趋势与w(TTN)相同,w(SAEF-N)中部较高,w(SOEF-N)南部较高. 沉积物中w(TN)和w(NTN)(NTN为非转化态氮)7月较高,TTN及其各形态氮质量分数1月较高. 不同形态氮质量分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NTN的富集速率高于TN. 洱海沉积物中w(TN)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表层TN富集明显. 沉积物氮释放风险较大,但其w(TTN)和w(IEF-N)占w(TN)的比例低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即洱海沉积物氮释放量小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洱海沉积物中各形态氮质量分数与w(TO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负相关,显示有机态氮与有机质同步沉积且受外源输入影响较大,w(IEF-N)分布同时受水生植物等影响.
|
关 键 词: | 洱海 沉积物 氮形态 时空分布 |
收稿时间: | 2012-08-20 |
修稿时间: | 2013-01-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