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中噻虫嗪 |
| |
引用本文: | 李本行, 李增辉, 曲丹, 孙德智.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中噻虫嗪[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12): 6532-6539. doi: 10.12030/j.cjee.201705022 |
| |
作者姓名: | 李本行 李增辉 曲丹 孙德智 |
| |
作者单位: | 1.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2.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2015ZCQ-HJ-01)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7305003) |
| |
摘 要: |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NO3--N、TN、TP及噻虫嗪的去除率均优于"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为76%、97%、92%、95%、88%和40%(HRT=2 d),其中噻虫嗪在沟渠段的去除率为17%,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段的去除率为23%。延长HRT、降低PPL均有利于噻虫嗪在组合系统中的去除。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出水噻虫嗪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前期,噻虫嗪在空心砖层去除率最高(8%),主要是由于空心砖对于噻虫嗪的吸附优于沸石和钢渣,随着系统运行,土壤+细沸石层和粗沸石层的去除效率增加,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沟渠段β-变形菌纲和厌氧绳菌纲丰度分别为11%和10%。垂直流人工湿地自上而下芽孢杆菌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菌,β-变形菌和厌氧绳菌逐渐减少。厌氧、好氧交替环境有利于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
|
关 键 词: | 生态沟渠 人工湿地 噻虫嗪 水力停留时间 农药污染负荷 |
收稿时间: | 2017-05-3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