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被动加标法在水毒性测试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
| |
引用本文: | 马萍, 程飞, 李慧珍, 游静. 聚二甲基硅氧烷被动加标法在水毒性测试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 环境化学, 2017, 36(6): 1177-1188.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7.06.2016092802 |
| |
作者姓名: | 马萍 程飞 李慧珍 游静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环境暴露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2;;;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3106, 4150309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A030310219, 2016A030312009)资助. |
| |
摘 要: | 被动加标(Passive dosing)可维持水中疏水性化合物的恒定浓度,利于准确测定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毒性效应.相对于传统的主动加标,被动加标可及时补充由于壁吸附、挥发、光解、水解、生物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受试化合物损失,维持测试体系中化合物浓度的稳定,增强数据的准确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是最常用的加标介质,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已成功用于多种化合物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毒性测试,然而在被动加标的发展中也遇到系列瓶颈问题.PDMS被动加标的应用局限于中等疏水性的化合物(lg KOW=3-6),如多环芳烃(PAHs)和部分多氯联苯(PCBs),却极少用于高疏水性化合物(lg KOW > 6);主要用于小体系、短时间实验,而与环境更相关的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应用尚待研究;缺乏定量方法,难以估算测试体系中PDMS对化合物损失的补偿能力;被动加标方法缺乏标准化.因此,未来发展需加强研究化合物从PDMS释放与水体浓度补充的关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被动加标技术规范,发展适用于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被动加标方法.此外,通过被动加标方法有效地结合原位采样与实验室毒性测试,利于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综合考虑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关 键 词: | 聚二甲基硅氧烷 被动加标 毒性测试 效应导向分析 疏水性有机化合物 |
收稿时间: | 2016-09-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