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BC、PM2.5与气温协同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欧奕含 张小玲 张莹 康平 |
| |
作者单位: |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2.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225;3. 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四川 成都 6102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A060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00513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0214002);成都市科技局技术创新研发项目(2018-YF05-00219-SN) |
| |
摘 要: | 利用西安市2014~2015年BC、PM2.5和气温及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等资料,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中的主效应模型、非参数二元响应模型和温度分层模型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C、PM2.5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最佳滞后时间下,BC、PM2.5浓度每增加1个IQR(BC:5.31μg/m3,PM2.5:40.3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ER(95% CI)分别为3.53%(95% CI:1.86,5.23)、2.01%(95% CI:1.06,2.97).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呈“V”型分布特征,最适温度为26℃.低温和高污染物浓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存在协同放大效应,当气温低于26℃时,BC对人群健康风险比PM2.5更大.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不同人群的易感程度不同,女性群体对BC、PM2.5暴露更为敏感.当BC、PM2.5同时纳入其它一种或几种气态污染物时,对ER值无较大影响.BC仅占PM2.5浓度的一小部分,但健康影响不容忽视,BC可作为评估大气污染物健康风险的重要空气质量指标.
|
关 键 词: | 黑碳 PM2.5 气温 协同效应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超额死亡风险 |
收稿时间: | 2021-01-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