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
| |
作者姓名: | 桂海林 江琪 康志明 李炬 刘超 尤媛 |
| |
作者单位: | 1.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
2. 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
3.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北京 10008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5181);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C03B07);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DQGG0104) |
| |
摘 要: |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低层大气盛行偏南气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加之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殊地形是造成北京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聚集在800m高度以下,严重污染时,污染物高度甚至仅有400m左右.风廓线雷达反演风场显示:2次PM2.5浓度快速上升阶段低层伴随持续偏南风或偏东风.污染过程期间,逆温结构明显,两次污染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出现在两次逆温最强时段.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激光雷达退偏振比总体小于0.25,反映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气溶胶,前期以一次排放颗粒物为主,后期以二次转化颗粒物为主.退偏振比污染过程前期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且白天退偏比比夜间高.
|
关 键 词: | PM2.5 气溶胶散射系数 退偏振比 激光雷达 风廓线雷达 北京 |
收稿时间: | 2018-12-24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