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引用本文:毛建仁,叶海敏,Yutaka Takahashi,厉子龙,Weon-Seo KEE,赵希林,刘凯.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4(3):157-168.
作者姓名:毛建仁  叶海敏  Yutaka Takahashi  厉子龙  Weon-Seo KEE  赵希林  刘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地质和地质情报研究所;浙江大学地质系地球科学系;大韩民国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11805,1212010911012,1212011121098);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编号:2011DFA22460);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基础地质项目(编号:1212011120120)资助
摘    要: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关 键 词:韧性剪切带变形  岩浆活动  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  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  西南日本岩浆岩带  古太平洋板块  俯冲

Ge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retaceous-Paleogene volcano-intrusive belts between in Southeast China Coast and Southwest Japa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