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退化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张蕊 李飞 王媛 马丽娜 桑潮 王力 郭瑞英 赵学勇 尚占环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乌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4.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2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9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08,41541003); 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2017-NK-149-2) |
| |
摘 要: | 生物量碳密度是生态系统表征碳截存能力的重要功能特征之一。为明晰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选取源区内3个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的退化天然草地(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未退化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区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其碳密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土滩”地上生物量高于退化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黑土滩”活根和死根生物量都低于天然草地和退化人工草地。退化人工草地、“黑土滩”和天然草地的总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719.47、706.57和2 233.09 g/m2。草地退化不仅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而且改变了地上部分、活根和死根中的碳密度分配比例。退化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活根和死根碳密度占总生物量碳密度的90%以上,“黑土滩”活根和死根碳密度占79.41%。活根碳密度与总生物量碳密度的比值在3种不同草地群落间的变化较地上植被和死根的大,因此,活根碳密度比例可以作为草地退化的敏感指标。
|
关 键 词: | “ 黑土滩” 三江源区 生物量碳密度 天然草地 退化人工草地 |
收稿时间: | 2016-12-19 |
修稿时间: | 2017-03-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