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海南岛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分析
作者姓名:符传博  唐家翔  丹利  佟金鹤
作者单位: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海口 570203;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海口 570203;海南省气象台, 海口 57020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5010,42141017);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ZDKJ202007);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RC802,421QN0967);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科研项目(YSPTZX202143)
摘    要:基于2015~2021年海南岛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后向轨迹模型、 聚类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等探讨了海南岛PM2.5污染特征,影响因素及潜在贡献源区. 结果表明,海南岛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ρ(PM2.5)最高(22.6 μg·m-3),秋季和春季次之(17.38和16.53 μg·m-3),夏季最低(9.79 μg·m-3). 近7年海南岛共有30 d出现PM2.5浓度超标,且年平均和4季PM2.5浓度均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μg·(m3·a)-1]分别为-0.97(年平均)、 -1.09(春季)、 -0.61(夏季)、 -0.83(秋季)和-1.25(冬季). 海南岛PM2.5浓度与气态污染物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SO2)、 0.633(NO2)、 0.479(CO)和0.773(O3-8h),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 海南岛PM2.5浓度与平均风速和大气压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平均气温和总辐射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和太阳总辐射是主控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和潜在贡献源区分析表明,冬季和秋季受来自内陆地区的气流影响时,海南岛平均的PM2.5浓度普遍偏高(≥20 μg·m-3),福建、 浙江、 湖南、 江西、 广东和广西等省份是海南岛PM2.5主要潜在贡献源区.

关 键 词:细颗粒物(PM2.5  影响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海南岛
收稿时间:2023-09-20
修稿时间:2023-12-01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