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欧阳慧灵 孔祥臻 何玘霜 秦宁 何伟 王雁 王戎 徐福留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973项目(No.2007CB40730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No.40725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030529);国家水专项(No.2008ZX07103-005-01) |
| |
摘 要: | 为了研究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以及初始藻密度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将初始密度为107mL-1的普通小球藻暴露于Cu2+的6个浓度(0、5、10、20、30和40μmol.L-1)中进行96 h的毒性暴露实验,在2、48和96 h分别利用叶绿素荧光仪(MAXI-Imaging-PAM)测定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同时,针对3个不同初始密度的普通小球藻(2×106、5×106和2×107mL-1),测定并比较了其暴露于0、20和40μmol.L-1的Cu2+12 h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藻密度为2×106mL-1时,20和40μmol.L-1Cu2+可完全抑制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当初始藻密度增加到5×106和2×107mL-1时,40μmol.L-1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仅有约75%和25%的抑制。这表明初始藻密度越大,Cu2+的光合毒性越弱。但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增加,初始藻密度的变化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减弱。初始藻密度为107mL-1时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20~40μmol.L-1Cu2+2 h后,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即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4)逐渐上升。研究结果表明,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引起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部分失活,导致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减少,引起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以及ATP和NADPH的合成减慢,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初始藻密度对Cu2+的光合毒性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故在进行藻类的毒性实验时,也应关注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
关 键 词: | Cu2+ 普通小球藻 初始藻密度 光合毒性 叶绿素荧光 |
收稿时间: | 2011-04-18 |
修稿时间: | 2011-07-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