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城区段)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
| |
作者姓名: | 姜时欣 翟付杰 张超 王蒙蒙 单保庆 |
| |
作者单位: |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邯郸 05603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 郑州 45004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 郑州 45004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368) |
| |
摘 要: | 通过对伊通河(长春城区段)7个沉积短岩芯中Cd、Cr、Cu、Ni、Pb和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赋存形态的分析,研究了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沉积物中Cd、Cr、Cu、Ni、Pb和Zn含量范围分别为0.10~1.18、 23.57~66.35、 11.27~43.95、 10.78~29.82、 15.02~60.81和54.27~175.83 mg·kg-1.Cd弱酸可溶态的质量分数为42.1%~51.28%;Cr、Ni和Zn以残渣态为主,质量分数分别为63.54%~79.91%、 35.16%~53.75%和27.55%~57.55%.沉积物垂向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受到Cd、Cu、Pb及Zn污染,Cd的生态风险最高,Zn和Cu次之,各岩芯中每组元素具有相似的垂向变化规律,其中4~8 cm深度生态风险相对较高.污染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伊通河(城区段)沉积物中Cd、Zn和Pb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水排放,Cu可能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Cr、Ni可能较多地来源于自然过程.
|
关 键 词: | 伊通河 沉积物 重金属 分级提取 风险评价 |
收稿时间: | 2019-10-16 |
修稿时间: | 2019-12-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