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地块汇水区颗粒污染物的传输 |
| |
作者姓名: | 李佳 谢文霞 姜智绘 单溪环 廖云杰 赵洪涛 李叙勇 |
| |
作者单位: |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29,41471417);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5ZX07206-006-02) |
| |
摘 要: | 目前我国海绵工程建设多集中在地块汇水区单元内开展,通过多个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协同完成地表径流水质水量的调控,但基于地块汇水区尺度下城市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控制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硬化率地块汇水单元内的面源颗粒污染物晴天累积、降雨冲刷、地表径流及径流输出负荷状况.结果表明,地块汇水单元内硬质路面是面源颗粒污染物贡献的最主要的下垫面类型,中硬化率(61.1%)地块和高硬化率(73.6%)地块路面街尘累积量分别约占汇水区单元的88.4%(2.22~12.51 g·m-2)和90.1%(4.99~33.43 g·m-2),对径流SS的输出贡献比率分别约为91.7%(0.97~7.34 g·m-2)和90.5%(0.92~18.77 g·m-2),降雨径流SS污染负荷占比分别约为95.2%和83.1%,经LID设施处理后输出径流污染负荷约为地表径流的24.0%和40.2%.硬质路面的街尘晴天累积及降雨冲刷以>150μm为主,地表径流及输出径流则以<50μm粒径段为主,同时地块不透水...
|
关 键 词: | 地块汇水区 低影响开发 街尘 降雨径流 粒径分布 |
收稿时间: | 2020-01-18 |
修稿时间: | 2020-03-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