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枯季乌江河流“呼吸”作用及其性质探讨
作者姓名:焦树林  梁虹  刘昆
作者单位: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3.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贵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基金
摘    要:发源于云贵高原上的乌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河流。以枯水季节乌江流域水体中的实测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值等理化参数为依据,探讨了乌江流域河道水体的CO2分压(〖WTBX〗P〖WTBZ〗CO2)与河流“呼吸”通量的变化规律。乌江流域枯水季节河道水体〖WTBX〗P〖WTBZ〗CO2介于2913~1 530 μatm之间,平均值为9493 μatm,约为大气的3倍,各支流样点的平均值为9924 μatm,大于干流平均值9026 μatm,由此推断乌江流域干支流河道在枯季是大气CO2的“源”。受各游段流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支流河道水体〖WTBX〗P〖WTBZ〗CO2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水体〖WTBX〗P〖WTBZ〗CO2与溶解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河道内有机质的异养呼吸不是喀斯特乌江流域枯季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主要来源,其河道水体中高〖WTBX〗P〖WTBZ〗CO2成因复杂。〖WTBX〗P〖WTBZ〗CO2的上述分布规律是流域支流汇入、地下水以及河道水体有机质氧化分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乌江  喀斯特流域  河流“呼吸”作用  溶解氧  CO2分压(P CO2)  
文章编号:1004-8227(2008)01-0157-06
修稿时间:2006-11-06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