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极干旱区大气PM_(2.5)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研究
引用本文:图尔贡·艾尔肯,迪丽努尔·塔力甫,邵龙义,买丽克扎提·买合木提,亚力昆江·吐尔逊,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极干旱区大气PM_(2.5)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4).
作者姓名:图尔贡·艾尔肯  迪丽努尔·塔力甫  邵龙义  买丽克扎提·买合木提  亚力昆江·吐尔逊  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煤炭清洁转化与化工过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    要:近年来和田经济迅速发展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各类污染物的城区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加重了和田市大气污染。为评估和田市城区风速、沙尘天气对大气PM_(2.5)毒性的影响,于2014年1月、4月、7月、10—11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应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其PM_(2.5)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70~2489μg·m~(-3),PM_(2.5)质量浓度有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应用TD30(造成30%DNA损伤率所需的颗粒物剂量,μg·mL~(-1))值指示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结果表明,TD30越高,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越弱,全样和水溶部分TD30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44~27480μg·mL~(-1)和481~20434μg·m L~(-1);不论是全样还是水溶部分,其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均表现出随风速减小而增大的变化趋势;沙尘和非沙尘期间全样TD30的平均值分别为9464μg·mL~(-1)和8008μg·mL~(-1),而水溶部分分别为5494μg·mL~(-1)和7822μg·mL~(-1),即沙尘期间采集的颗粒物对体外DNA的氧化性损伤小于非沙尘期间采集的样品,且非沙尘期间采集的样品的全样损伤大于相应的水溶部分样,而沙尘状况下体外DNA的氧化性损伤可能主要来源于水溶成分。全样和水溶部分的TD30平均值与PM_(2.5)平均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趋势,说明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对DNA氧化损伤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