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鱼类急性毒性体外替代标准试验方法的应用与适用性评价
引用本文:杨婧, 陈晓倩, 刘敏, 沈璐, 赵华清, 殷浩文, 杨雪菲. 鱼类急性毒性体外替代标准试验方法的应用与适用性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 2023, 18(4): 45-56. doi: 10.7524/AJE.1673-5897.20221126001
作者姓名:杨婧  陈晓倩  刘敏  沈璐  赵华清  殷浩文  杨雪菲
作者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生物与安全检测实验室, 上海 2012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毒理学会团体标准“化学品生物膜透性评估原则指南”(SHSOT-2020-B02);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智能感知系统建设方案研究”(沪环科[2022]第22号)
摘    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21年颁布虹鳟鱼鳃上皮细胞系RTgill-W1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OECD 249,2021)作为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或其预试验的体外替代方法,因试验体系小、通量高、周期短而具良好的应用潜能。但方法被认为对神经毒物可能存在预测偏差,尚无对金属化合物的应用报道。此外,细胞毒性数据与鱼体内数据的相关性未知。目前尚无采用该标准方法的实际应用报道,故方法实际适用性不明确。因此,采用涵盖水生毒性试验常用参比物、金属化合物、神经毒物在内的10种化学品进行该方法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参照标准方法,同一实验室结果具可重复性及再现性。除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导致毒性效应的多菌灵外,其余化学品细胞急性毒性EC50值与标准鱼种(OECD 203推荐鱼种及稀有鮈鲫)急性毒性LC50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7009~0.7975)。细胞急性毒性EC50与鱼类急性毒性LC50存在数值差异(差异在10倍以内),但同一实验室采用标准方法建立化学品细胞毒性与标准鱼种的体内急性毒性良好转换关系后,可通过细胞急性毒性准确预测鱼体内急性毒性。此外,OECD 249方法可拓展用于评估高分子量、难溶化学品是否可透过生物膜并产生毒性,决定其登记申报时是否可豁免水生毒性试验。

关 键 词:鱼类   急性毒性   体外替代试验   RTgill-W1
收稿时间:2022-11-26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