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 |
| |
引用本文: | 刘燕山, 孙晶莹,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J]. 生态毒理学报, 2023, 18(6): 16-26. doi: 10.7524/AJE.1673-5897.20230717002 |
| |
作者姓名: | 刘燕山 孙晶莹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
| |
作者单位: | 1.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17;;; 2. 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11100;;; 3.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苏州 215104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自主科研项目—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平台建设项目(BM2018027-10);省级单位农业项目—淡水渔业资源监测(2020-SJ-016-2);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翘嘴鲌野生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保护策略(CX(21)3003);省级单位项目—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水生动物)(2022-SJ-053-05) |
| |
摘 要: | 基于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DNA与传统形态学调查共同检出鱼类37种,占eDNA检出鱼类序列总数的91.89%;eDNA检出的鱼类中有45种鱼类在太湖鱼类志中有记载,占检出鱼类序列数的95.09%;2种方法得出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均为太湖东部和太湖南部相对较高、太湖北部和太湖西部相对较低,太湖鱼类的生态类型(洄游性、栖息水层和食性)也高度一致;eDNA技术单个频次检出的鱼类物种数和单个点位的种类检出数均高于传统形态学方法,检出效率较高。综上,eDNA技术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且在鱼类物种检出效率上优于传统形态学,与传统检测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监测调查的可靠性。
|
关 键 词: | eDNA 鱼类多样性 (宏)条形码技术 太湖 |
收稿时间: | 2023-07-17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