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洗手行为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曹素珍 魏佳宁 陈星 郭倩 郑方圆 段小丽 |
| |
作者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市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中国工程院攻关项目(No.2020-ZD-15);北京科技大学基础科研项目(No.FRF-DF-20-07,FRF-TP-17-064A1) |
| |
摘 要: | 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等方式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合理的洗手行为是切断暴露途径和降低病毒感染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于2020年2月25日—3月14日,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728个县(区)18岁及以上的居民,收集共计8 330名成人的洗手情形及洗手时长等信息,分析不同暴露情景下的洗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城市地区居民在洗手比例和洗手时长上均分别高于男性、农村地区居民.人群在一般暴露情景下的洗手比例较高,而对于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暴露情景(如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他人后等)的洗手率(分别为73.6%和83.9%)排名靠后,说明人群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有待深入理解;在洗手时间上,根据WHO规定的洗手时长标准(20 s),仅有41.7%的人群洗手时长合格(大于20 s),城区居民洗手时长的合格率(42.0%)显著高于农村地区(39.7%);总体上,具有外出经历的人群洗手比例较未曾外出的人群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住地是否存在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显著影响居民的洗手行为,但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37.2%)最低,反而疫情最轻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43.6%)最高,说明居民的洗手行为可能受疫情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显示,相比于非疫情期间而言,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洗手行为发生率提高,洗手时长合格率提高,但是仍然水平偏低.应提高居民洗手行为意识,科学地执行洗手这一防护措施,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个人防护应当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洗手行为的防疫作用.
|
关 键 词: | 新冠肺炎 洗手情形 洗手率 洗手时间 行为模式 |
收稿时间: | 2020-03-31 |
修稿时间: | 2020-06-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