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格局与演变的梯度效应——以贵州茂兰为例 |
| |
作者姓名: | 罗光杰 李阳兵 王世杰 罗绪强 |
| |
作者单位: | 1.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贵阳 550018;2.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阳 550001;3.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02;4. 贵州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 贵阳 550018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320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1YJCZH120) |
| |
摘 要: |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
关 键 词: | 自然保护区 聚落 格局演变 梯度效应 |
收稿时间: | 2011-07-23 |
修稿时间: | 2011-12-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