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析覆膜条件下晋南旱塬土壤团聚体中各物理组分的变化,对于协同提高该区域土壤肥力及作物产能意义重大. 依托山西省洪洞县长期定位试验基地,采集7 a的0~20 cm土层原状土壤样品,分析农户施肥(FP)、测控施肥(MF)、测控施肥+垄膜沟播(RF)和测控施肥+平膜穴播(FH)这4个处理对小麦籽粒年均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团聚体中各物理组分[未受保护的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碳(M-cPOC)及细颗粒有机碳(M-fPOC)、受物理保护的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M-iPOC)、受(生物)化学保护的大团聚体中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MOC)、未受保护的微团聚体中细颗粒有机碳(m-fPOC)、受物理保护的微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m-iPOC)、受(生物)化学保护的微团聚体中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MOC)]分布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同FP处理相比,MF处理虽然显著降低了SOC含量,但是还能维持小麦籽粒产量,RF和FH处理协同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能,且以FH处理效果更佳,SOC含量和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8.44%和48.86%. MF处理显著降低了M-cPOC含量,RF处理显著提高了M-iPOC含量,FH处理显著提高了M-fPOC、M-iPOC、M-MOC和m-iPOC含量,增幅分别为64.00%、98.39%、6.16%和17.48%. 此外,结合冗余分析发现M-iPOC组分对提高SOC含量和小麦籽粒产量起主要作用,贡献率高达61.5%. 因此,晋南旱塬区大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能的贡献高于微团聚体,平膜穴播通过提高M-iPOC含量,进而协同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小麦籽粒产量,可以在该区域乃至全国农作旱区推广该项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