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分析及变化趋势 |
| |
作者姓名: | 朱博渊 李义天 余文钧 孙昭华 邓金运 柴元方 张春财 |
| |
作者单位: |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14;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40 |
| |
基金项目: | 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 |
摘 要: | 针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问题,以长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0~2017年大通站及各组分实测水沙和降雨量数据,在分析入海水沙和各组分变化过程及各组分贡献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贡献组分,进而预测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组分年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多年变化均不大,使得大通站入海年径流量多年变化不大,宜昌站对入海年径流量的贡献比例为48%。(2)大通站入海流量年内分配过程逐渐坦化,其中宜昌站为主要贡献组分,洪枯季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233.79%和80.36%;宜昌站的主要贡献作用体现了其上游梯级水库群对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的调平效应。(3)流域水库建设将使得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坦化和年径流量稳定的趋势得以维持。(4)大通站年入海沙量自1985年起显著减少,三峡水库蓄水前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其贡献比例为116.04%,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大通区间的河床补给,其贡献比例为53.29%;水库下游河床补给逐渐减少和水库淤积平衡时间延长将使得大通站多年平均入海沙量在较长时期内(>300年)不超过1.5×108 t/a。
|
关 键 词: | 长江 大通站 组分 水沙通量 贡献比例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