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资源承载力监测——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作者姓名:刘玉洁  代粮  张婕  封志明  潘韬  葛全胜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北京 10086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XDA20040301); 西藏重大科技专项(Z2016C01G01);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项目(2016049); 地理资源所“可桢杰出青年学者计划”项目(2017RC101)
摘    要: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等级的县由15个(83.3%)降至3个(16.7%)。资源承载力长效监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明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承载力模型  指标分级  监测  资源承载力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收稿时间:2019-04-20
修稿时间:2019-09-25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