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乐山大佛佛体表面植被空间异质性
摘    要:佛体表面植被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表征植物侵蚀岩体的过程,而且对于乐山大佛景观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托2018-2019年乐山大佛修缮工程,系统调查乐山大佛佛体不同部位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优势度、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主成分(PCA)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乐山大佛佛体表面高等植物总覆盖率约70%,其中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分别占植被总盖度的27.5%和72.5%;共发现维管植物25科38属41种,其中草本植物占58.54%.相对于佛体其他部位,左臂植被盖度最高达80%,头部及左右脚两处植被盖度最低(小于1%);根据α多样性指数分析,佛体右腿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头部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左腿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此外,系统聚类方法表明佛体左右两侧物种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左右两侧物种各自的相似度较高,意味着旅游活动对佛体表面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为乐山大佛佛体表面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更好地管理乐山大佛及相似露天石刻景观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图2表3参3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