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 |
| |
引用本文: | 冯精兰, 胡鹏抟, 刘群, 刘梦琳, 孙剑辉, 张杏杨.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J]. 环境化学, 2015, 34(1): 178-185.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5.01.2014032102 |
| |
作者姓名: | 冯精兰 胡鹏抟 刘群 刘梦琳 孙剑辉 张杏杨 |
| |
作者单位: | 1.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黄淮水环境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新乡, 453007; 2. 驻马店市环境保护局, 驻马店, 463000; 3. 漯河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 漯河, 462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122300410270);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34200510014)资助. |
| |
摘 要: |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
关 键 词: | 重金属 赋存形态 迁移能力 生物活性 生态风险 黄河中下游 沉积物 |
收稿时间: | 2014-03-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