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 |
| |
引用本文: | 李福柱,赵长林.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0(2): 152-162.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19 |
| |
作者姓名: | 李福柱 赵长林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研究”(13BJL085) |
| |
摘 要: | 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本文采用1989-2013年4组省际面板数据经由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10个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水平与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异质性企业集聚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的综合指数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575 7,0.212 5,0.136 8,0.064 4和0.018,表明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积累、异质性企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力因素。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异质性企业集聚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以及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途径,人力资本积累与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和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负向或拖累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能够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提高规模报酬收益率,金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这5项动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贡献有待提高。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尽快攻克制约生产率增长的核心技术,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实施以及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
关 键 词: | 经济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动力因素 随机前沿分析 |
Changing Power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Its Pathway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rowth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ynamic factor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