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佛山地区干季边界层垂直风温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吴蒙  罗云  吴兑  范绍佳
作者单位:1.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2. 佛山市气象局, 佛山 528000,佛山市气象局, 佛山 528000,1.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2. 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广州 510632,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课题(No.2016YFC0203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6304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475004);广东省气象局科学研究项目(No.2016Q11);佛山市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201503,201602)
摘    要:利用佛山地区2013年12月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相应逐日AQI资料、逐时PM_(2.5)浓度资料,研究了佛山地区大气边界层垂直风温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佛山地区干季持续存在的逆温结构是导致PM_(2.5)污染较重的重要原因.干季污染日近60%的最低逆温层高度低于1000 m,而非污染日低于1000 m的最低逆温层仅占36%,污染日佛山贴地逆温频率高达31.2%.逆温层出现高度较低,将污染物压缩积累在贴地层大气中导致污染较重.在大陆冷高压控制下,佛山地区的边界层结构演化非常典型,最大边界层高度和最大边界层通风量表现出了显著相关,污染日日平均边界层高度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多数时候不足500 m,最大边界层高度则大部分小于1000 m,日平均边界层通风量主要分布在500~1500 m~2·s~(-1)之间,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足300 m~2·s~(-1),最大边界层通风量大部分处于1500~5000 m~2·s~(-1)之间,导致污染物始终聚集在较低的大气边界层内,使得PM_(2.5)浓度长时间维持在较高的污染水平.佛山地区风场存在显著的3层结构,较小的底层风速意味着大气的输送和扩散能力较弱,高度较低的中层使得污染物进一步被压缩累积在大气底层,垂直风场的不稳定性使得污染日佛山地区局地回流活跃,回流(RF)指数极小值多分布在0.2~0.4之间,污染日RF指数普遍小于非污染日,垂直风场的有效输送能力被显著削弱.

关 键 词:大气边界层  垂直风温结构  空气质量  佛山地区
收稿时间:2017-03-23
修稿时间:2017-05-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