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下蜀黄土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物源示踪
引用本文:刘梦慧,李徐生,韩志勇,陈英勇,汪雨辰,苑晓康,任翌成.下蜀黄土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物源示踪[J].地球环境学报,2021,12(5):510-525.
作者姓名:刘梦慧  李徐生  韩志勇  陈英勇  汪雨辰  苑晓康  任翌成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04,41571188,41671191)
摘    要: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对于理解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干旱化过程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下蜀黄土物源的认识也存在争议.粒度端元分析可定量分解出沉积物中不同动力过程和来源的粒度组分,具有解析风尘沉积物源的较好潜力.本文应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镇江大港和九江马垱两个下蜀黄土剖面的物源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下蜀黄土可分离为超细粒(EM1)、细粒(EM2)、中粒(EM3)和粗粒(EM4)4个粒度端元,其中EM1(众数分别为0.7μm和0.9μm)源于粉尘沉积后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组分,EM2(众数均为6μm)为长距离搬运的远源组分,EM3(众数分别为25μm和28μm)是区域近地面冬季风搬运的近源粉尘,EM4(众数分别为44μm和45μm)则来自于沉积区附近的局地源组分.相似的区域风化成壤背景导致两地的EM1含量及变化均十分相似(镇江9.88%,九江9.06%);近源加局地源组分(EM3?+?EM4)则构成了两地下蜀黄土的主要来源(镇江51.79%,九江63.35%);西北气流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粉尘输送至长江下游地区形成远源组分(EM2,镇江38.33%,九江27.59%),而在区域近地面东北风的作用下,两剖面间粒度端元的变化序列存在"异元相似"的现象(即大港剖面EM3与马垱剖面的EM2变化曲线相似,大港剖面EM4与马垱剖面EM3变化曲线相似).因此,下蜀黄土是不同物源组分混合而形成的沉积物,不同区域下蜀黄土的物源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

关 键 词:粒度端元  物源示踪  下蜀黄土  冬季风  粉尘沉积

Parametric end-member analysis of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Xiashu loess and its provenance tracing
Authors:LIU Menghui  LI Xusheng  HAN Zhiyong  CHEN Yingyong  WANG Yuchen  YUAN Xiaokang  REN Yicheng
Institution: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Keywords:parametric end-member analysis  provenance tracing  Xiashu loess  winter monsoon  dust deposition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