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乌江梯级水库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初探
作者姓名:刘帆  操瑜  王伟  孙君瑶  江红生  李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0345、31800396、31670368、31670369)。
摘    要: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梯级水库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而成为理想的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平台,即可以通过不同开发时间水库植物群落结构的横向比较,从时间尺度上评估水电开发对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乌江上游代表性的8座梯级水库,在其水陆交错区通过建立3条不同样带,比较分析不同水库间以及不同样带间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探讨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格局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乌江干流8个水库湿地植物共84科199属247种,其中物种最多的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共计24种,物种最多的属为蓼属(Polygonum)共计6种,优势物种分别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金樱子(Rosa laevigata)、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就湿地植物分布格局而言,乌江梯级水库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格局,第一条样带即水库消落区植物多样性与非消落区(第二、第三条样带)差异明显,消落区不同样点间多样性与水库海拔、水库修建时间、水库坡度密切相关,后续湿地植物的研究将重点关注梯级水库的消落区。

关 键 词:梯级水库  水陆交错区  湿地植物  分布格局
收稿时间:2019-07-16
修稿时间:2019-09-19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与环境》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