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以铜陵市义安区为例
作者姓名:常珺枫  骆美  李陈  刘莹  武升  马友华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20558);铜陵市义安区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金资助项目(2019-340721-05-01-005999)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对于衡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污染源—输送途径—受纳水域”的监测思路,确定了各治理工程的监测点位、频次和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和评价了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总氮(TN)为导致研究区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治理工程建设前的平均超标倍数(Ⅲ类水体标准)达到了1.58倍。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各污染物的浓度削减幅度排序为铵态氮(NH4+-N)>TN>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中,各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排序为厌氧还田工艺>异位发酵工艺>氧化塘工艺。厌氧还田工艺和异位发酵工艺的治理后污染物去除率均高于治理前,氧化塘工艺反之。其中:厌氧还田、异位发酵、氧化塘3种工艺的COD综合去除率分别为44.43%、20.91%、33.70%;厌氧还田工艺的NH+4-N综合去除率最高,为69.66%;异位发酵工艺对应的去除率最高的污染因子为悬浮物(SS),去除率为55.44%;氧化塘工艺的TP综合去除率最高,为74.72%。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采用的是“三池两坝”工艺,对应的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排序为TP >TN>SS。基于熵权综合污染指数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前处于污染状态,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后达到合格状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业面源污染  长江流域  环境监测  综合污染指数法  效果评价
收稿时间:2022-09-13
修稿时间:2023-01-31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