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重污染过程中上海市细颗粒物的来源追踪模拟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安静宇 李莉 黄成 王杨君 黄海英 陈长虹 严茹莎 李浩 周敏 卢清 乔利平 楼晟荣 王红丽 王倩 陈明华 |
| |
作者单位: | 1.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2.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筹),上海,200233;3.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3;4.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上海,20044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05122,41105102);公益性科研专项计划课题 (No.201409008,201209001);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No.11231200500) |
| |
摘 要: | 大气PM2.5是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然而PM2.5及其关键组分污染的来源不清,严重制约了人们对PM2.5 的科学认知和污染防控的步伐.本研究以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利用CAMx三维模型中耦合了物种示踪机制的颗粒物来源追踪方法,探讨和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代表性城市上海及周边地区共4个源区(上海、苏南、浙北、大区域)、8类污染源(包括燃烧源、生产工艺过程、流动源、生活面源、挥发源、扬尘源、农业源、天然源)对上海城区大气中PM2.5及其关键组分包括水溶性无机离子(SO2-4、NO-3、NH+4)、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污染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月份中国东部出现严重灰霾污染期间,上海城区PM2.5的主要区域贡献为上海本地污染源排放累积(PM2.5浓度贡献平均为55.4%±22.3%)和长距离输送(38.4%±20.0%).上海地区8类主要排放源中,扬尘源贡献均值最大,达到30.7%±31.8%,其次为燃烧源18.2%±15.6%、流动源18.6%±17.5%、挥发类源16.9%±18.0%.对上海市PM2.5组分的源解析研究发现,燃烧源对细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贡献最大,其浓度贡献分别达到56.2%和55.9%.铵盐中72.4%来源于挥发类源贡献,元素碳约78.3%来自于交通源贡献.挥发类源排放和流动源是主要的有机气溶胶贡献源,浓度贡献分别为36.2%和32.5%.
|
关 键 词: | 细颗粒物 颗粒物来源追踪 上海 |
收稿时间: | 2013-12-28 |
修稿时间: | 2014-04-03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