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区夏季VOCs变化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孟祥来 孙扬 廖婷婷 张琛 张成影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转化基地,淮南 232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转化基地,淮南 232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22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转化基地,淮南 232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2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214003,2016YFA0602004) |
| |
摘 要: | 精细化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特征和来源分析,可以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臭氧(O3)污染防控提供支持.利用2020年夏季7~8月北京城区点位监测的小时分辨率VOCs在线数据,分析高O3浓度时段和低O3浓度时段环境受体中VOCs化学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精细化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监测点φ[总大气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值为12.65×10-9,高O3时段和低O3时段φ(TVOCs)平均值分别为13.44×10-9和12.33×10-9,OFP分别为107.6μg·m-3和99.2μg·m-3.观测期间O3生成受VOCs控制,芳香烃的反应活性最高,对OFP贡献排名前三的组分均为异戊二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低O3时段环境受体中VOCs的主要来源包括汽车排放(26.4%)、背景排放(15.7%)、溶剂使用(13.0%)、汽修(12.8%)、二次生成源(9.7%)、生物质燃烧(6.1%)、印刷行业(5.7%)、液化天然气(LNG)燃料车(5.5%)和植被排放(5.0%),其中背景排放、二次生成和印刷行业源在近年来北京VOCs源解析研究中少有讨论.高O3时段汽修源和二次生成源贡献分别较低O3时段上升了3.4%和2.6%,汽车排放仍是北京城区最主要的VOCs贡献源.植被排放源从07:00开始上升,在午后达到最高;背景排放源的贡献变化较小;汽车排放和LNG燃料车排放源呈现早晚高峰特征,下午时贡献相对较低.
|
关 键 词: | 臭氧(O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夏季 |
收稿时间: | 2021-12-04 |
修稿时间: | 2022-01-12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