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
| |
作者姓名: | 廖碧婷 黄俊 王春林 翁静娴 李黎微 蔡桓 吴兑 |
| |
作者单位: | 1. 广州黄埔区气象局, 广州 广东 510530;
2.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 广州 广东 510080;
3. 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广州 广东 510630;
4. 暨南大学广东省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广东 51063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C0203305,2016YFC0201901);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201604020028);广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GRMC2017M27,2016Q10);广东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704) |
| |
摘 要: |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率小于2000m以上的风速增率,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增加呈顺时针旋转,510m高度以下风速基本小于3.0m/s,其中08:00至20:00,390m高度以下风速小于2.0m/s;清洁过程中510~1590m和2790~3000m存在风速大于5.0m/s的高值中心,1830m高度以下,清洁过程各层的平均风速明显高于灰霾过程;(2)贴地逆温与能见度总体上呈负相关,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和0.455,而当贴地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时,其相关性更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0.601,说明多层逆温的存在更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灰霾过程中,低空逆温与能见度和PM2.5的相关不明显,而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出现主要与冷空气南下有关,其与能见度呈正相关(0.217),和PM2.5浓度呈负相关(-0.64),低空逆温不利于灰霾天气形成;(3)灰霾过程中,贴地逆温出现频率为60.68%,平均逆温强度为1.38℃/100m,平均逆温厚度为153.20m,明显高于清洁过程;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逆温强度、厚度和出现频率分别为0.27℃/100m、691.07m和64.61%,明显高于灰霾过程.(4)清洁过程的混合层高度明显高于灰霾过程,清洁过程的日均混合层高度(958.92m)是灰霾过程(398.03m)的2.4倍.
|
关 键 词: | 广州 灰霾过程 清洁过程 逆温 垂直风场 混合层高度 |
收稿时间: | 2018-05-19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