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岷山地震带山地坡面的植被演替
引用本文:曾剑峰,罗鹏,牟成香,王俊,王志远,杨浩.岷山地震带山地坡面的植被演替[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1):1-7.
作者姓名:曾剑峰  罗鹏  牟成香  王俊  王志远  杨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32);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0300);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CEPF项目(201204003);美国国家地理水与空气基金(GEFC06-12);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HICAP项目资助~~
摘    要:植被演替过程是有序进行还是随机发生,这不仅是植物生态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川西岷山地区频繁、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常常引发滑坡,使得这些发生于不同年代的滑坡体坡面上生长着处于不同演替年限的植物群落,从而为验证植被演替模型理论提供了理想场所.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母质大致相同的17个坡面,对其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并将其划分为3个演替年限组——演替4年、演替30-60年、演替60年及以上.研究发现:(1)随着演替推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优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群落发展过程中物种显著增多;(2)从演替4年到30年这一演替早期阶段,群落明显存在着物种替代现象,但主要功能群(固氮、耐旱、耐贫瘠植物)的重要值在演替4年到演替60多年过程中并未有所下降,表明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水分和养分)通过决定功能群构成强烈制约着坡面群落的物种集合;(3)在演替4年的群落组内,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为0.515,而在演替60多年的群落组内该值降为0.251,表明植被演替较晚阶段存在着随机过程.因此,机体论演替模型不足以完全解释当地植被演替过程.

关 键 词:植被演替  物种替代  随机性  环境筛  植被恢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