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与最佳管理措施评估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宋卓远 李华林 于佩丹 谢晨新 张守红 |
| |
作者单位: |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临汾 042200;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No.2017ZX07102-001) |
| |
摘 要: | 非点源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揭示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筛选并布设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对水污染的高效治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北运河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排水通道和连接京津冀的重要生态走廊,加强北运河上游非点源污染治理对北运河流域的水质改善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缺乏针对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内布设不同BMPs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因此,为了解析北运河上游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评估关键源区布设不同措施的生态效益,本文基于SWAT模型定量模拟了2019年北运河上游总氮、总磷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单位负荷指数法识别了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同时评估了关键源区布设不同BMPs的总氮、总磷削减效果.结果表明:①2019年北运河上游流域产生的总氮、总磷负荷分别为126444.22和12394.76 kg,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来源于城镇用地、耕地和果园等地类.②北运河上游关键源区分布在东南部17条子流域,占流域总面积的13.16%,产生的总氮、总磷负荷分别占全流域的39.16%和38.10%.③1/5面积比植被缓冲带的总氮、总磷削减率最高,分别为38.20%和40.37%;2 km河道植草的总氮、总磷削减率最高,分别为19.47%和50.90%;由于关键源区范围内农地面积较小(9.62%),化肥减施措施下污染物削减较低.研究显示,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多的流域东南部,可通过布设合适的植被缓冲带和河道植草措施,降低关键源区非点源污染负荷.
|
关 键 词: | 非点源污染 空间分布 关键源区 最佳管理措施 SWAT模型 北运河上游 |
收稿时间: | 2022-06-27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