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混凝去除特性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李胜楠 耿金菊 李珏纯 石玉飞 任洪强 |
| |
作者单位: |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No.BK20180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978327,20677071);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7ZX07202003) |
| |
摘 要: | 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由于组成复杂、难去除、具有多异质性和分散性,是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主要去除对象和关键限制因子.本论文以发酵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DOM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去除DOM,考察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凝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分子量分级、亲疏水性分级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等对DOM进行了系统表征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混凝过程DOM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250 mg·L~(-1)、pH=7时,混凝沉淀30 min对DOC、UV_(254)、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13.05%±0.29%、23.65%±0.75%、12.66%±1.34%、63.67%±0.89%;混凝对分子量10 kDa的组分和疏水中性(HON)组分去除效果分别为50.33%±0.98%、21.56%±0.42%,而对分子量1 kDa组分去除率较低为2.26%±0.12%;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将制药废水二级出水分为2个类腐殖质组分(C1、C3)和1个类蛋白组分(C2),混凝对类腐殖酸组分(C1)最大荧光强度去除率(F_(max))最高为46.22%,而亲水性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混凝去除效果较差.
|
关 键 词: | 制药废水 二级出水 溶解性有机物(DOM) 混凝 去除特征 |
收稿时间: | 2019-06-25 |
修稿时间: | 2019-08-23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