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流制面源污染传输过程与污染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房金秀 谢文霞 朱玉玺 沈雷 马玉坤 李佳 姜智绘 李叙勇 赵洪涛 |
| |
作者单位: |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71;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珠海,519000;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29);雨水径流污染传输特征及合流制污染控制措施研究项目(ZHPZ2018FW089);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5ZX07206-006-02) |
| |
摘 要: | 科学认识和全面理解合流制面源污染发生路径和污染贡献源对于治理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珠海市典型老城区的合流制小排水区为例,分析了污染物在地表与管道中的累积-冲刷过程,并运用质量守恒法解析了污染物的贡献源.结果表明,地表街尘累积量为(28. 81±10. 69) g·m~(-2),多场降雨事件中地表街尘冲刷量为(19. 27±10. 90) g·m~(-2),冲刷率为(52. 69±13. 3)%,其冲刷形成的地表径流中SS场降雨浓度为52~109 mg·L~(-1),管道径流中SS的浓度为68~158mg·L~(-1);地表径流对SS的贡献率为39%~72%,旱流污水对SS的贡献率20%,管道沉积物再悬浮对SS的贡献率为13%~56%;管道沉积物的厚度在小雨和中雨时增加1~14 cm,大雨和暴雨时,减少7~17 cm;降雨特征影响了污染源贡献比率,其中地表径流对各污染物的贡献范围为2%~52%,旱流污水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范围为9%~65%,管道沉积物对各污染物的贡献范围为8%~81%.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合流制面源污染提出控制措施,以期为我国城市受纳水体污染的解决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合流制排水体制 地表径流 管道径流 管道沉积物 源解析 污染控制 |
收稿时间: | 2018-12-08 |
修稿时间: | 2019-01-07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