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北京秋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PM2.5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姓名:王涛  李杰  王威  杨文夷  郝建奇  杜慧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厦门,3610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No.41571130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No.91744203)
摘    要:利用WRF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AQPMS)对2016年11月发生在京津冀地区一次PM_(2.5)污染事件进行模拟研究并分析污染过程中的天气形势变化.结果表明,均压场、低空逆温层和偏南暖湿气流输送的存在为北京地区PM_(2.5)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NAQPMS模式能够合理的再现北京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模拟与观测数据相关系数达0.71,模拟数据在观测数据两倍范围内占比(FAC2)达65%.源解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临时实施减控措施下,11月18日区域外输送对北京PM_(2.5)浓度贡献为55.25%,区域内输送贡献为44.75%,北京东北区域PM_(2.5)外地源主要为河北中部、河北南部、天津和山东,所占贡献为9.67%、9.01%、7.90%和7.99%.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生活源、交通源和工业源,分别占比39.6%、34.6%和20.0%.而实际上北京在唐山、保定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仍在研究时段内出现高PM_(2.5)浓度,意味着在同样天气形势下需要对河北中部、河北南部、天津和山东等浓度贡献占比大的城市加强减排管控才能有效减缓高PM_(2.5)浓度的出现.

关 键 词:京津冀  NAQPMS模式  PM2.5  数值模拟  传输贡献
收稿时间:2018-09-11
修稿时间:2018-12-09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