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
作者姓名:郭灵辉  张文旭  高江波  郝成元  张博  李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601580,41671098);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No.B2015-17)
摘    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土壤质量好坏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太行山南麓不同恢复年限(33、45和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大团聚体含量在80%以上,但恢复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0 cm各土层中均低于恢复33 a油松人工林,且在10~40 cm土层差异显著.随着油松人工林的逐步恢复,>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波动增加,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0~40 cm深度范围内明显减小,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可以作为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度量阈值.土壤黏粒会促使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砂粒等能够促进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向大粒级转化,从而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显示,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状态良好、稳定性强、分散性弱,但恢复到一定阶段会引起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这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机械组成变化等有直接关系. 

关 键 词:油松人工林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影响因素
收稿时间:2018-12-18
修稿时间:2019-05-0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