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微丝菌诱发污泥膨胀生长特性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杨敏,杨思敏,范念斯,齐嵘.微丝菌诱发污泥膨胀生长特性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9,13(2):253-263.
作者姓名:杨敏  杨思敏  范念斯  齐嵘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
摘    要:丝状菌过量生长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它会造成二沉池固液分离困难、出水水质恶化,严重时导致整体生物处理系统的崩溃。其中,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因其发生普遍,后果严重,在污水日常工艺运行中对其的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微丝菌分离困难,已获得的纯培养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极为缓慢,限制了人们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深入认识,为建立有针对性的通用控制策略带来了相当难度。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现象调查与解析、混合培养体系富集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微丝菌在低水温(12~15℃)、低污泥负荷(0.1 kg·(kg·d)~(-1)(以MLSS计))及含长链脂肪酸的环境中具有竞争生长优势,相关组学研究也证实了其对长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技术(如杀菌剂投加)和针对目标丝状菌的特异性技术(如絮凝剂投加、工艺运行参数调节等);而微丝菌膨胀的传统控制策略存在见效慢、成本高、通用性差等特点。迄今为止,我国针对微丝菌诱发污泥膨胀的有效特异性调控策略依然较少。因此,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对微丝菌理化特征与生长特性,详细介绍实际工艺运行过程中对其膨胀现象的控制方法,并提出可能的控制策略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污泥膨胀  微丝菌  污泥膨胀控制  活性污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