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PM2.5组分特征与区域来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王健颖 唐晓 陈科艺 胡柯 王瑶 丁宁 韩雨阳 |
| |
作者单位: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湖北省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15;贵州省台江县气象局, 贵州 台江 5563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75164) |
| |
摘 要: |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2月武汉地区一次长达10 d的重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分析污染过程中PM2.5的化学组分特征和区域贡献等。结果表明:污染日二次无机盐SNA (SO42-、NO3-和NH4+)和碳质组分(EC和OC)在PM2.5中的占比高(分别为78%和18%),NO3-的占比从清洁日的36%上升到污染日的46%,是污染过程中占比最高的化学组分。污染期间,NO3-和SO42-的浓度比为2.9~6.1,因此二次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移动源;OC和EC的浓度比为3.0~9.8,因此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燃煤源。污染期间主要有河南-孝感-武汉和安徽-黄冈-武汉2条污染传输带,污染物传输以武汉周边城市的近距离输送为主,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武汉本地及武汉城市圈的区域贡献增加。重度污染天是静稳天气下持续的偏弱东风和西北风输送的污染气团在不易扩散的天气条件下累积形成的。
|
关 键 词: | PM2.5 污染过程 区域传输 武汉市 |
收稿时间: | 2022-12-14 |
修稿时间: | 2023-06-17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