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蒋金亮,徐建刚,吴文佳,周亮,孙东琪.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5):757-768.
作者姓名:蒋金亮  徐建刚  吴文佳  周亮  孙东琪
作者单位: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210093;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210093;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39);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3CL07);江苏研究生创新计划(CXLX13_033)。
摘    要: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 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 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 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 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 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 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 年间变化最大,2003 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 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关 键 词:碳源汇  流动比率  人-地  标准差椭圆
收稿时间:2013-04-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