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Wedepohl模式简介
引用本文:常兆山,杨忠芳.Wedepohl模式简介[J].地球与环境,1996(3).
作者姓名:常兆山  杨忠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常兆山),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系!北京,100083(杨忠芳)
摘    要:Wedepohl(1991)提出了对大陆壳成分的新估计,即下地壳与上地壳之比为57:43,下地壳由60%的长英质麻粒岩和40%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新估计的地壳成分介于安山岩和英云闪长岩之间,Si、K、Rb、Sr、Zr、Nb、Ba、LREE、Pb、Th等含量比Taylor等(1985)报道的要高,而Mg、Ca、Sc、Mn、Fe等则较低。Wedepohl认为,如果将12.5%的S型花岗岩从上地壳恢复到下地壳.则上地壳与下地壳的长英质部分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作为实例,他介绍了Schnetger(1988)对意大利北部Ivrea地区的平衡计算结果,当沉积物由角闪岩相向麻粒岩相转化时,发生水不饱和部分熔融,可有35%的花岗岩分离出去。Wedepohl还认为.上地壳与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从早前寒武纪到现在逐渐增强的差异,即上地壳具较大的负铕异常,下地壳具正铕异常.后者的异常程度近于前者的一半。正、负异常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由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富钙残留体循环到地幔所造成;太古宙地壳成分与后术古宙并无系统差别。

关 键 词:稀土元素  地幔  地壳  上地壳  下地壳  部分熔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