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北大核心CSCDCSSCI
引用本文:单德朋,郑长德,王英.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北大核心CSCDCSSCI[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9):81-92.
作者姓名:单德朋  郑长德  王英
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61004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贫困乡城转移的内生机制与城乡一体化减贫政策研究"(编号:14YJC79002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信贷偏离困境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编号:SC14C046);西南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位点项目(编号:2014XWD-S020101);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编号:CWEER201402)
摘    要:在贫困乡城转移的背景下,构建理论模型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对城市化减贫效应的三种机制进行了分解,然后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依次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整体对城乡减贫的影响、核心城市和二级城镇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的不同影响,并利用不同贫困测度指标,分东、西部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的总体贫困和城乡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且随着贫困的乡城流动,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城市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城市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减贫,因此核心城市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而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对东部城市地区充当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避风港",二级城镇的减贫影响更大。因此,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影响,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贫困的差别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化的契机实现贫困减缓,需要强调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和城市贫困人群的减贫作用,约束城市化要素集聚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成本提升等负外部性。同时应在西部地区强调核心城市的减贫效果,着力通过放大要素集聚和生产效率提升对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核心作用。并且,由于贫困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未来减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展开。

关 键 词:贫困减缓  城市化  劳动力流动  动态面板  空间计量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